Saturday, 7 April 2012

我的默劇 「自由行」 二十七記‏ 之 四

那些年. 遇上. 郭宝崑先生 ( 新加坡 已故殿堂級藝術家 )

Mime Lab 今年十月將會演出 郭宝崑先生作品   The Silly Girl and the Funny Old Tree       傻姑娘和怪老樹》; 作為對他去世 十週年紀念 的致敬;同時也使我憶起一些往事。

87 香港藝穗節是我弟一次遇到 郭宝崑 先生 , 當時演出《The Coffin is too Big for the Hole 棺材太大洞大少》, 他給我的印象是〝 有禮貌. 有風度的學者 , 看過他的作品後 , 更贊賞他的觀察力和對事情的獨特批評性

1990 我和另外兩位默劇人到 新加坡 電力站 (The Substation是由 郭宝崑 先生創辦 ) 演出 《家 - 我們的大自然》時 , 第二次與他見面和得他的觀評 , 獲益良多;這次演出是我一次難忘的經歷。
當下 , 再使我想起 郭宝崑先生。

Thursday, 29 March 2012

淺說默劇(一)

有時,在香港表演著默劇,斷續四五年間,當做著默劇時,會被很多觀眾認為是小丑,而又當做著小丑時,「哥哥在做著默劇」家長是這樣告訴給他們的小朋友。事實上,兩者是有著差異,最簡單基本的說,就是默劇演員專注於以自己身體,去模仿、去呈現一些事情,在「沒有」事物的空間中,創造「有」;而小丑是瘋狂的,是坦率的,典型的小丑給人歡樂。



其實到了現在,小丑會用到默劇技巧,而默劇演員亦會做小丑默劇,硬要分開、分類的話,我會認為是取決於表演者一直受著的訓練來說。

我的第一次 ---- 演出

加入藝穗默劇實驗室(Mime Lab)這大家庭的7年裡對於我而言產生過很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演出、第一次成功運用日常生活所見所聞創作即興、第一次個人創作、第一次在默劇中得到自信心、第一次為演出感到無比壓力、第一次在眾目睽睽之下在街上爬行、第一次為自己本以為只是興趣娛樂很認真思考前路、第一次受傷也不敢和任何人說等等 ……………

(左起)GladysIsabellaMiran、小淇、芝芝

這相片拍攝於200458 = 第一次演出的日子 = 在劇場上年幼無知的我

當天的劇目為「傻 + 三姐妹」,記得故事大綱是由Isabella、小淇和芝芝在話劇上找來一位導演幫我們排練與編導。這劇的演員全部都有話劇演出的經驗,故在排練時最無知的就是我,現在想起真的覺得自己很勇敢,什麼都不懂也有勇氣站在台上。在此真的要多謝當年導演對我的包容與幫助,也要多謝我的好姊妹芝芝介紹我參加默劇工作坊,樣我有機會接觸默劇。

事隔7年多雖然在默劇上經歷了很多,但小妹在默劇的認知與演繹方面只感說有一點點的進步,不過就相片看來化妝的技術就真的進步了很多。

Tuesday, 6 March 2012

拉開了破舊衣櫃的側門沉寂了很久的霉爛氣味撲鼻而來捲身擠進那狹窄空間視線由一個面慢慢收窄成一條線最終隱沒在一點之後曲坐的姿勢像胎兒在母親子宮裡平靜感受著櫃壁傳來潮燥微暖的鼻息心律的跳動取代了指針的運轉憋一口氣沉到水深處水裡有在天空飛翔的感覺讓我飛一下思緒被早上蚊子叮了發癢的小腿拉扯回來裁定是靈長目永遠不能與地面分離推開櫃門發出歡迎的吱聲踏在地上腳掌似有新的體悟望向牆上兩枝指針剛好疊在三十八分門上掛著的日曆有一個橙紅色的4

Sunday, 4 March 2012

我的默劇 「自由行」 二十七記‏ 之 三

. 隨想


如果〝中醫〞是我生命中的 「指腹 」,〝默劇〞 便是我的 「一見鍾情」;

電影《雨果》《星光夢裏人都提到電影工作者對夢的追求 , 有成功有失敗

我就背着「指腹 」〝中醫〞一路追我的〝夢.默劇〞二+多年,失敗多的是,最無奈是老伙伴一一離開。
常問自己:要夢醒未?

Monday, 27 February 2012

說說「面具默劇」

咁大個女,第一次寫Blog ,好緊張。^_^ 嘻嘻...文筆不好,獻醜獻醜。


加入了"藝穗默劇實驗室"都已經有十多個年頭,當中我所學到的和得到的演出經驗,實在難以仔細數算,但如果要說,不同的類別的默劇中,我自己最喜歡的,就是“面具默劇”。


“面具默劇”固名思義是用一個“面具”遮蓋面部位置,觀眾透過演出者不同的身體形態,配合每一個不同的面具,變成千萬種不同的演出。


嚴格嚟講“面具”只是一個死物,不會說話,但它卻是演出的靈魂,它會取代演出者的面容去給觀眾一個特別的感覺,我們便要利用“面具”去幫助我們去表達我們想說的故事。

所以選擇“面具”是很重要的,但有時演出用的“面具”卻不一定是要有齊眼耳口鼻似"人面"的那一種,可以是只有眼睛或只有鼻子,甚至可以只是一件物件帶上面上,例如:
筲箕, 紙皮箱等,創意無限!


自家製“面具”創作既有趣但亦很困難,無論是選擇什麼物料(或物件);怎樣才可以令面具在身體不斷的移動的情況下仍可穩固在面上;帶上了面具怎樣可以還看到東西(因面具不一定有眼睛)等等... 種種的問題都要在製作面具是細心考慮及嘗試,並從經驗中學習,失敗了,又再加以改良,實在是很有趣及有挑戰性的經驗。到最後自製的“面具”完成並順利演出,那份滿足的感覺更是難以形容。^_^


下一次,我會分享吓我過往“面具默劇”演出的經驗,和排練時有趣的地方。遲啲見 !



Sunday, 12 February 2012

我的默劇 「自由行」 二十七記‏ 之 二

 我的街頭演出 (—)


今年 Mime Lab 準備在旺角或銅鑼灣等行人專用區作實驗性的演出,希望有更多平時不入劇院的人觀賞默劇; 一方面可以增加團員的實際演出經驗,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末認識默劇的觀眾人數 。


我的第—次街頭演出是在 1985年 ,參加 ' 藝穗節85 '小丑默劇工作坊的結業表演,表演什麽我忘記了,但沒有忘記那份 '享受' 。


待續...

Wednesday, 18 January 2012

身處石,身處境 rock we are

(一)
從京都回來,九天間,完成了對二十多間寺廟的觀察,其中,龍安寺的禪園令我再一次反思自身、他物之間的存在的關係。
禪園是方丈院前方的一空曠地,大約是十米乘三十米的橫向長方形園地,在妙心寺中,種著兩棵松樹,而龍安寺的,卻是一地碎石,上有十一塊大小不一的石塊,有的高至腰平,有的與他石靠近,而此十一石卻有著一圈圈小石規律圍起來,大幾是半徑一米左右。


(二)
石陣中,看到世界,不論大與小的事物,都各自有它的宇宙,一線一線的橫收遍佈空白的空間,世界是流動著;存在,有如投石到湖,然後因為自身的存在,擊起如漣漪向外擴張散開的一環環,就是一種自身存在的證明,像星雲中被圍著的恆星,而宇宙間卻沒有所謂大小比較。


(待續)


(i)
Spending nine days for visiting Kyoto. In these few days, we walk around twenty-seven temples.  Ryoanji is one of the temples which make me to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bout myself and the others.
In the temples, the garden the of Master of the monk always have a lot of empty space. In the Miau Sim Temple, its garden have two pine which standing on the two side in the 10M x 30M area separately. However, in the Ryoanji is full of little stone on it. Elevens rocks with a different size in those little stones, And the stone is arranged as a 7 to 10 circles around those rock...


(ii)
In the Stone Layout, I see the world. Whatever how big is those being. They still have their own universe of itself. A liner stripes fill in to the empty space. Looks like a river, and telling the truth that the world is a flowing. Beings, like throwing a stone into a lake. As it's existing, a mirror lake was rippling a circle and circle stripe. Similar as the star in the nebula. And there'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ose universe.


(to be cont')

我的默劇 「自由行」 二十七記‏ 之 一

第一記


人生苦短, 還可愛 '它' 多少年。
愛 '它' 默默無言, 也能互訴心中情, '它'有時平昜近人, '它' 有時高不可攀。
隨我年華漸逝, 還可與 '它' 共舞多少年?

Thursday, 8 December 2011

大地


印象中,師公曾說過,如果舞蹈是空中的藝術,那默劇,就是大地的藝術。舞蹈時常在半空間做出動作,而默劇,就經常用在地上去演,mime walk、拉繩等,很多的時候,都會利用踏地去使出力氣。

默劇,基本就是模仿。模仿意味著觀察,缺乏在地上實在的觀察,只是憑空去想著,是做不好默劇的。

-michael

Tuesday, 22 November 2011

用手去對話


(圖為參演深圳灣藝穗節 2011 的製作中的面具)


入團以來,大多數出台用的道具或是戲服,都是要靠團員自己一手一腳去造去加工,可以說是因為我們資源不多,難以找代工處理。不過,有製作過自己在戲 中所使用過的演員,相信對於自己落手去造的這點上,會有與我相同的體驗。如果去自己動手造,你會更了解它的所有與可能性,你會有更多有關那件道具的詮釋, 因為在苦幹中,所花的一點一滴時間,都是正在與它溝通。

- michael

Wednesday, 16 November 2011

深圳灣藝穗節 2011 的倒數

我們藝穗默劇實驗室,將會在十二月參演「深圳灣藝穗 2011」的三齣全新默劇劇目,包括:《向左走,向右走》、《母與子》及《當年情》。今次的作品是以面具形式去表演的輕鬆小品,在餘下的十多天,我們加緊排練,希望能讓觀眾投入享受默劇的樂趣。




攝影 : Terry Tsui
(圖為演員Owen 試著戲服)

Tuesday, 15 November 2011



由我入團開始,回 mimelab 的規矩就是脫掉鞋子,這樣做,據悉是要放下自己的過份自尊,然後,我一直也提醒自己要謙虛對待默劇。
過了一段時間,我亦深切體會到,當雙腳與大地沒有阻隔時的感覺。
聽說,如果舞蹈是從大地躍起的表演,那麼,默劇就是踏入大地的藝術。


- michael

Tuesday, 9 August 2011

愛在夢中遺忘時

《愛在夢中遺忘時



遺忘給予現代城市最高速膨漲的回報 ?
人們嚮往遺忘, 還是遺忘操控了人類社會的整個心臟 ?

《愛在夢中遺忘時 『謊誕時空』與 『現實世界』之間的種種微妙關係為創作主軸,引領觀眾經歷既熟悉又陌生,充滿矛盾、荒誕、曖昧性的刺激遊戲和鬥爭。融會偶戲、剪影、紙等元素 ,  探討當下世界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失衝現象』, 對個人和世界的聯繫與距離等問題題出疑問。


日期                2011 99
2011 99
8PM
地點                :中環下亞厘畢道二號藝穗會小劇場
票價                $100 / $80(藝穗會會員、長者及學生)

監製:李然貴、梁恩兒
導演:孫國富
文本:孫國富
創作演員:李然貴、黃定邦、崔家樂、李嘉偉
佈景設計:Eva Chan
燈光設計:陸永樂
音響設計:孫國富
化妝設計:Faye Wong
舞台監督:梁恩兒
執行舞台監督:陳妙言
助理舞台監督:馬麗媚

節目查詢            9079 9632梁小姐

門票現於快達票(包括場館售票處及通利琴行)公開發售。
快達票將額外收取每張門票的顧客服務費
購票熱線: 31 288 288  
網上購票: www.hkticketing.com
節目/票務查詢: 2521 7251

Tuesday, 28 September 2010

十月何去何從

十月何去何從



Mimelab 將會在十月演出《何去何從》,為了能作更好的演出,這陣子直至演出,我們都會不停加排,而排練場地卻成為問題。不過今次有幸FRINGE借出 M Restaurant 前址給我們作加排之用,實是萬分感激。


其實在我入團的四年所見中,fringe 一直也有協助我們,而且fringe 的Catharine 亦不停為著我們作出很多悉心安排,我覺得真是萬分感激!




希望今次的《何去何從》演出順利!!


(written by Micha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