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ichael 有感.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ichael 有感. Show all posts

Sunday, 2 December 2012

翻舊照片.排練室

加入劇團已經是六、七年前的事,有些團員離開,有些團員加入,所有合作過的同伴,包括台前幕後,來來往往,我們總是不能把握一個人的去留,我們,只能夠珍惜以前一起努力的片段。
這陣子的藝穗會正在翻新,我渡過了六年的排練室,也將會改為其他用途,那個因為沾上很多表演者汗水而泛著微微海洋味道的地方,那古舊風格的窗戶,我也非常喜歡。有時我們在其中做著些傻事,排練後拍些「扮型」的相,因為我們喜歡這地方,喜歡我們發生過不同片段的這個地方。
感謝默劇、伙伴及老師帶給我的態度與樂趣。
縱然之後各位在人生階段有什麼的發展,也請記得我們在這裡努力過的悲與喜。







Tuesday, 23 October 2012

是夜聽《德布西第一號華麗曲》

幾年前,連續三四天聽著《德布西第一號華麗曲》,好像又名阿拉伯風格曲,曲風輕鬆寫意、平靜歡樂,而我卻在黑暗中懷著緊張的心情去聽著,心跳每一下都很實在,因為在 House Open時,《何去何從》時就是用這曲作音樂,對我來說,印象是非常深刻,那是我和導演第一次由自己去成功取得藝發局一個場地資助計畫中,一個場地去表演,我對兆基書院、那時的校長、藝發局、還有當時的評審,也懷著非常感謝之心。也十分多謝兆基的嘉欣很多的協助,還有Mime- Lab 的一眾台前幕後的支持,以及演員間對我的忍耐。對我來說,那是一個「感謝、感恩」的演出。 來年,未知有什麼場地可以演出,但是,演出的場地向來都不是必然會有的,何去何從﹖表演暫時仍是要做下去,因為生命未覺得要停,哪裡做,可以是視像、可以是街頭,最後可能只是風格問題。



Monday, 16 July 2012

淺說默劇(三)

"When I was the age of these children, I could draw like Raphael: it took me many years to learn how to draw like these children." - Pablo Picasso


 這個階段的我,在默劇的愉悅中享受了數個春天。
世界之大,歷史之深,都在說著默劇真的是一門五花八門的藝術,由傳統默劇到現代默劇,以至後現代默劇等,總之就是多不勝數;我在這門表演藝術中,學習的不只是技巧,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品嚐箇中的樂趣,每種時代背景所產生的風味,當愈會懂得之時,你可以有著更多相關的詞語去形容。我喜歡層層疊疊的刺激、味道著迴異的事情,默劇正賦予這樣彈性的自由。
認識、學習不同的表演形式,是人生中的一樂,但是這個過程總不可忘掉表演所帶來的純粹愉悅,否則就本末倒置。

Thursday, 5 July 2012

淺說默劇(二)

蝕石,不是一朝一夕。



默劇最基本的精神,對我來說,就是「觀察」了。
要好好去呈現一些事情,又或是演活一個角色,事前必須要仔細留意要處理的對象,以及其周邊的事情,否則,當要去演出那個角色的時候,腦海中會一片空白。
觀察,字面上就是用眼看,事實上,要事情更加立體,也需要去嗅、聽、摸等等,讓身體得到更多的資訊,都有助於令演出更有深度。
有些天生演員的資質,可以在創作的一兩個月間,才去「觀察」覺得需要的對象;而我沒有天生演員的資質,「觀察」這功課,就是每天生活間都要去工作的課題,一種習慣、一種修行,過程間甚至是一種享受。
 前天,我出發到海灘散心,閒逛間,赤腳步入沙地與潮水,感受著陽光與白雲下的海水差別,腳底對沙粒粗柔的敏感,體重在不同濕度的沙土上的重力變化等等......用觸覺去「觀察」、去獲取資訊。
之後,我的默劇創作會對於「象」有所描述,身體被刺激,不用思考太多,腦海中就浮現很多相關的字與畫面。

Thursday, 29 March 2012

淺說默劇(一)

有時,在香港表演著默劇,斷續四五年間,當做著默劇時,會被很多觀眾認為是小丑,而又當做著小丑時,「哥哥在做著默劇」家長是這樣告訴給他們的小朋友。事實上,兩者是有著差異,最簡單基本的說,就是默劇演員專注於以自己身體,去模仿、去呈現一些事情,在「沒有」事物的空間中,創造「有」;而小丑是瘋狂的,是坦率的,典型的小丑給人歡樂。



其實到了現在,小丑會用到默劇技巧,而默劇演員亦會做小丑默劇,硬要分開、分類的話,我會認為是取決於表演者一直受著的訓練來說。

Wednesday, 18 January 2012

身處石,身處境 rock we are

(一)
從京都回來,九天間,完成了對二十多間寺廟的觀察,其中,龍安寺的禪園令我再一次反思自身、他物之間的存在的關係。
禪園是方丈院前方的一空曠地,大約是十米乘三十米的橫向長方形園地,在妙心寺中,種著兩棵松樹,而龍安寺的,卻是一地碎石,上有十一塊大小不一的石塊,有的高至腰平,有的與他石靠近,而此十一石卻有著一圈圈小石規律圍起來,大幾是半徑一米左右。


(二)
石陣中,看到世界,不論大與小的事物,都各自有它的宇宙,一線一線的橫收遍佈空白的空間,世界是流動著;存在,有如投石到湖,然後因為自身的存在,擊起如漣漪向外擴張散開的一環環,就是一種自身存在的證明,像星雲中被圍著的恆星,而宇宙間卻沒有所謂大小比較。


(待續)


(i)
Spending nine days for visiting Kyoto. In these few days, we walk around twenty-seven temples.  Ryoanji is one of the temples which make me to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bout myself and the others.
In the temples, the garden the of Master of the monk always have a lot of empty space. In the Miau Sim Temple, its garden have two pine which standing on the two side in the 10M x 30M area separately. However, in the Ryoanji is full of little stone on it. Elevens rocks with a different size in those little stones, And the stone is arranged as a 7 to 10 circles around those rock...


(ii)
In the Stone Layout, I see the world. Whatever how big is those being. They still have their own universe of itself. A liner stripes fill in to the empty space. Looks like a river, and telling the truth that the world is a flowing. Beings, like throwing a stone into a lake. As it's existing, a mirror lake was rippling a circle and circle stripe. Similar as the star in the nebula. And there'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ose universe.


(to be cont')

Thursday, 8 December 2011

大地


印象中,師公曾說過,如果舞蹈是空中的藝術,那默劇,就是大地的藝術。舞蹈時常在半空間做出動作,而默劇,就經常用在地上去演,mime walk、拉繩等,很多的時候,都會利用踏地去使出力氣。

默劇,基本就是模仿。模仿意味著觀察,缺乏在地上實在的觀察,只是憑空去想著,是做不好默劇的。

-michael

Tuesday, 22 November 2011

用手去對話


(圖為參演深圳灣藝穗節 2011 的製作中的面具)


入團以來,大多數出台用的道具或是戲服,都是要靠團員自己一手一腳去造去加工,可以說是因為我們資源不多,難以找代工處理。不過,有製作過自己在戲 中所使用過的演員,相信對於自己落手去造的這點上,會有與我相同的體驗。如果去自己動手造,你會更了解它的所有與可能性,你會有更多有關那件道具的詮釋, 因為在苦幹中,所花的一點一滴時間,都是正在與它溝通。

- michael

Tuesday, 15 November 2011



由我入團開始,回 mimelab 的規矩就是脫掉鞋子,這樣做,據悉是要放下自己的過份自尊,然後,我一直也提醒自己要謙虛對待默劇。
過了一段時間,我亦深切體會到,當雙腳與大地沒有阻隔時的感覺。
聽說,如果舞蹈是從大地躍起的表演,那麼,默劇就是踏入大地的藝術。


- michael